这座石库门小楼藏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史料陈列展今开展

2024-08-25 18:10

  王若飞在六大上做了怎样的发言?陈乔年的学籍档案上写了什么?今天下午,上海现存的中央早期在沪机关旧址之一、“一馆五址”其中“一址”——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向公众开放,相关史料陈列展同时开展。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身其中。

  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位于静安区江宁路673弄10号(原戈登路1141号)。据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郭晓静介绍,按照“上海市迎接建党百年——‘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总体部署,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史料陈列展筹备自2018年2月启动,经过3年多的努力,广泛征询了国内相关党史专家意见,先后赴北京、浙江、湖北、湖南、中国台湾,俄罗斯等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史料征集工作。

  此次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疾风劲草——发端与建立、暗夜星火——坚守与发展、烈火真金——忠诚与奉献,再现了中央秘书处从大革命失败至1933年初中央迁往革命根据地,前后5年多时间里,在党中央的亲自领导下,中央秘书处身处逆境,在上海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体现中国人始终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

  时光回拨至近百年,中央从武汉迁回上海后,鉴于之前由个人携带、保存文电的方式极不安全,且各部委、各地每日呈报数量大幅上升,在周恩来建议下,中央秘书处租下一处房子,专供阅办文电和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并规定个人不许再带文件回家,由文书科主任张唯一负责。

  曾经发生在这栋石库门房子里的故事的精彩程度,一点不逊于影视剧。张唯一雅号“张老太爷”,乔装成木器行老板,与“儿子”“儿媳”居住在这里。当时,许多经常到此批阅文电或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各部委非急用的文件、电报、书刊等,也交由阅文处集中保管。后来文件越积越多,周恩来颇为担心,认为一旦遭遇搜查极易暴露,于是指示张唯一于1930年底将保管的文件转移到张在法租界的另一处居所。此后,文件阅办与保管场所开始分离。

  1931年初,秘书处另一工作人员张纪恩化名“黄寄慈”,以父亲名义继续租下这里,对外自称来沪求学。他与妻子张越霞住楼下,“佣人”仇爱珍住亭子间。楼上厢房则供阅文、起草文件和开会之用。为防巡捕搜查,房间被布置成单人间,生活用具、床铺、皮箱等一应俱全,对外则称登报招租给不相识之人。当时,阅文处还承担了中央秘书处文电收分发、药水密写、刻蜡板、油印等工作,六届四中全会的开会内容也是在这里讨论商定的。

  图说:张越霞在狱中为自己出生不久的女儿亲手刺绣的肚兜,肚兜上的外文意思为“快乐”

  1931年6月,这一秘密地点遭到敌人的搜查,张纪恩夫妇当场被捕。幸运的是,前一日中央已派人运走了存放在楼上厢房的两大木箱文件,巡捕除搜到共产国际文件、王明的手稿各一份外,一无所获。张纪恩后以“窝藏、隐而不报”罪名获刑5年。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此次史料陈列展共展出了100余件图文资料。其中《王若飞在六大上的发言稿》(手迹)、《陈乔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籍档案》、《张人亚留苏个人简历》等均为俄罗斯国立政治历史档案馆馆藏复制件。

  展览还展出了《中央秘书处编印的秘书处通信第一期》、《中央秘书处过去的缺点和最近工作计划》(1929年10月)、中央秘书处《第一科二三四月份工作报告》(1930年5月)、《中央秘书处工作报告大纲》(1929年10月)、《秘书处的组织及其工作报告大纲》(1930年1月28日)、1929年3月28日印发的《中央秘密委员会关于秘密技术工作规定》等一批重要文件,均为中央档案馆馆藏复制件,这也是国内首次系统展示中央秘书处在上海所开展的工作。

  此外,展出的部分桌椅、沙发、茶几、皮箱等老物件,《张纪恩回忆中央机关直属党支部工作的手稿》、张越霞生前长期使用的小皮箱以及在狱中为女儿缝制的肚兜等,均为秘书处工作人员张纪恩、张越霞后人捐赠的原件。陈为人整理中央文库档案用过的剪刀为一大纪念馆馆藏复制件。

  据介绍,秘书处机关旧址的修缮工程,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原则,采用传统工艺对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原汁原味恢复原有新式石库门建筑特色,延续了历史的文脉。

  修缮工程通过对主体建筑屋面、外立面、外部木门窗的整修更新,以及对马赛克地坪、木楼梯、木地板、格栅等重点保护部位进行科学设计、合理修缮,再现建筑原有风貌。同时,在旧址前方广场上落成的主题雕塑——“忠诚与奉献”,寓意了当时隐蔽战线的秘书工作者尽管身处逆境,但机智勇敢、甘于奉献、忠于职守,诠释了“爱书爱字不爱名,求真求实不求荣,多思多谋不多怨,争苦争累不争功”的秘书工作崇高的职业操守。

  开展仪式上,还以首演的形式代替了传统首讲,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观展体验。通过情景参观、剧场演出和交流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参观者可以充分感受到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和恶劣的革命环境,感悟隐蔽战线上周恩来、等老一辈党的领导人和张唯一、张人亚、熊瑾玎等党的第一代秘书工作者身上所体现的忠诚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