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公厕、公交站、养老院如何在细节之中做好为老服务?

2024-08-22 02:06

  在白玉路绿地公厕,不仅提供厕纸、安装了L型无障碍扶手,还提供轮椅和手杖;共和新路闻喜路东侧公交站,与轨交1号线彭浦新村地铁站,实现了无障碍系统无缝对接;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与普陀中心医院开通了互联网医院,实现老人足不出院就能享受线上问诊、咨询、复诊、配药服务……

  随着上海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提升适老为老服务水平已成为迫切需求。8月16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开展的“政府开放月”活动,聚焦“养老为老”,媒体记者与市民代表来到白玉路绿地公厕、共和新路闻喜路公交站、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实地感受这些“民心工程 民生实事”给老年人带来的便利。

  在毗邻苏州河光复西路的白玉绿地内,白玉路绿地公厕别具一格的红砖洋房设计风格与周边绿植相互辉映,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2023年,它作为普陀区样板公厕完成了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同时也是普陀区首座实行24小时开放和厕纸进厕位的环卫公厕。

  步入公厕,在运用抽纸元素打造而成的背景墙面上,一块数字化智能平台十分引人注目:它实时显示如厕人流量、公厕内部蹲位状态、PM2.5浓度和室内温度等信息。还能实时监测厕间氨气(臭味)浓度,确保厕所内部空气清新。

  公厕内部的设计也十分人性化,无障碍通道、扶手等适老化适幼化改造一应俱全。其中,第三卫生间墙砖颜色温馨明亮,地面采用防滑水磨石地砖,安装了老人、孕妇、残障人士所必备的安全防护装置,为特殊人群提供有尊严的自主如厕环境,同时配备独立的儿童马桶、儿童洗手池。女卫生间还设计了梳妆台和物品置物架,每个厕位上方都有电子屏显示是否有人等。

  75岁的夏培珍就住在附近,来苏州河步道散步的时候,常会来这里上个厕所,她说:“这个厕所对我们老年人特别友好,每个厕位有没有人一目了然,第三卫生间也非常周到,就像在家上厕所一样舒适。”

  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公厕管理科科长宋刚告诉记者,按照传统设计标准,厕所进门的宽度一般是80厘米,考虑到电动轮椅会比较宽,新建改造的厕所进门的宽度建议要达到90—100厘米。

  传统厕所会设一些门槛石或门边门框,考虑到老年人抬脚不方便,现在就不设门槛,与外面的地面基本平齐。

  传统扶手是不锈钢的,会比较冰冷,现在就使用塑钢材料;传统扶手是横向安装的,但老人比较难借力,现在就改成L型或45度,方便抓牢。

  据介绍,2023-2025年期间,上海将对全市具备改造条件的环卫公厕全部完成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其中,2023年,已完成改造227座,2024年计划完成改造1200座,2025年实现全覆盖。

  8月16日上午近10时,95路公交到达共和新路闻喜路公交站,公交司机先是启动了车辆“侧倾”功能,接着打开了车内轮椅导板,在车门与站台间形起一个缓坡,随后帮忙将坐着轮椅的89岁阿婆童海凤推了下来。

  童阿婆平常去第十人民医院看病,每周都要坐公交车出行。“以前我坐轮椅上下车,都要让人帮忙抬上抬下,现在真的方便多了!”童阿婆说。

  在随行邻居的帮助下,童阿婆的轮椅又通过岛式站台与人行道之间的衔接坡道,得以顺利进入人行道。如果她要乘坐地铁,只要进入设在人行道上的地铁无障碍电梯即可。

  共和新路闻喜路东侧公交站,位于轨道交通1号线号出入口之间,停靠公交线条,早晚高峰人流量大。改造前,乘客乘车需穿越非机动车停靠区,且候车岛宽度过窄,存在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些问题,市交通委会同静安区交通主管部门,通过调整公交专用车道外侧辅道宽度,将候车岛从1米拓宽至1.5米,并对非机动车道进行沥青彩铺,设置警示柱,提升了乘客上下车的安全性。同时,对站台适老化与无障碍设施进行同步升级改造,增设人行道与岛式站台的衔接坡道,设置无障碍与婴儿车标识,将候车岛上的盲道纳入无障碍系统,实现无缝衔接。

  市交通委客运处副处长王义祥介绍,目前全市具备无障碍功能设施的公交车有8505辆,占比49.24%,整线配置无障碍功能设施的线条。今年还计划更新投运400辆无障碍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车,这些公交车一般也同步配置了车辆“侧倾”功能,从而将车门的入口和地面之间的高度差由原先的36厘米降到28厘米,实现对老年乘客的友好。

  同时,将推出95路、49路等60条“敬老爱老”线条,将从优化服务标准、提升硬件设施、提高人性化服务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有温度的乘坐体验。

  此外,今年上海也计划全年完成100个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全市轨道交通站点无障碍设施已基本覆盖。

  据介绍,本市交通管理部门将打通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全程无障碍衔接的适老化出行通道,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出行提供更便捷、更通畅、更人性化的一站式出行服务。

  参观完上海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市民代表朱俊的第一反应是:“老人的问题在这里可以一站式解决,做子女的也就安心了!”

  记者看到,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分A、B两幢,A幢为普通照护区,B幢为认知症照护专区,床位为单人间、双人间及四人间。为了让老人有熟悉的记忆,福利院里充满着老街道、老电影海报等怀旧元素,居室内配置智能化设备,院内有独立助浴空间、会客厅、活动中心、阅览室、手工室、餐厅、康复室等,另有空中花园与户外适老化健身场所可供老人使用。

  “老人只要去普陀区中心医院挂过一次号,信息就存入了我们的互联网医院。”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院长胡琬露说,“我们会把互联网诊疗设备推到老人身边,普陀区中心医院通过视频连线为老人诊疗,开处方之后药品就能配送到我们福利院,从而实现老人足不出院享受线上问诊、咨询、复诊、配药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真如镇街道利用福利院一楼资源,打造了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涵盖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长者食堂、活动中心、运动健身等多个功能区。主要为真如镇区域内高龄独居以及其他需要临时短期托养的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护服务,形成院内资源社区老人共用、优质服务社区老人共享、健康安全社区老人共有的照护格局,实现“机构、社区、居家”三养融合,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十五分钟养老生活圈”。

  在社区长者食堂的便民服务区,还贴心地为有咀嚼困难的长者提供免费食物剪碎或粉碎、加热等服务;聘请专业营养师,为长者提供少盐、少糖、少油菜品,符合“三少”的推荐;老人和家属通过智慧养老助餐管理平台可轻松完成套餐购买,也为有需求的老人供应“半份菜”,鼓励长者合理多样搭配膳食。

  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上海全市已建成养老床位17.28万张,初步缓解了“一床难求”的刚性需求。全市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有1926个,其中社区长者食堂346个。2024年将继续新建社区长者食堂30家,确保到2025年末,全市社区长者食堂达到400家、老年助餐点达到2000个。

  市政府办公厅希望通过本次“政府开放月”活动,听民意、聚民智、暖民心,更好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服务型政府和透明政府。